紅細胞增多癥
紅細胞增多癥以紅細胞數目、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和血液總容量顯著地超過正常水平為特點。兒童時期血紅蛋白超過160g/L(16g/dl),紅細胞壓積大于55%和每公斤體重紅細胞容量絕對值超過35ml,排除因急性脫水或燒傷等所致的血液濃縮而發生的相對性紅細胞增多,即可診斷。紅細胞增多癥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的即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繼發性的主要是由組織缺氧所引起的。
- 目錄
-
1.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紅細胞增多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紅細胞增多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4.紅細胞增多癥應該如何預防
5.紅細胞增多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紅細胞增多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紅細胞增多癥的常規方法
1.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病人的血漿和尿中EPO(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不但不增加,反而顯著減少。細胞培養顯示PV(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紅系祖細胞EPO受體的數目、親和力和表達與正常人無差異,對編碼EPO基因進行序列分析也未發現異常,上述結果顯示該病的發病無EPO受體這一環節。研究表明PV不是正常干細胞的過度增生,而是由單一細胞起源的異常克隆性增殖所致。
2.紅細胞增多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紅細胞增生癥的常見并發疾病分為血管類疾病與MDS兩大類。
1、血管并發癥:其發生率20%~80%。意大利PV研究組報道1213例PV患者診斷前或隨訪中血栓發生率為40%。主要是由于高血容量和高黏滯血癥導致靜脈血栓和血栓性靜脈炎。也可發生在周圍動脈、腦動脈和冠狀動脈,引起偏癱和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血栓性靜脈炎伴栓塞主要發生在肺部,但腸系膜、肝、脾和門靜脈也可發生,可引起急腹癥。血細胞比容明顯升高,伴血小板、白細胞計數升高,年齡的增加和既往有血栓病史及反復靜脈放血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MDS: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作為PV的并發癥已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那些:①標準治療后迅速脾大;②無明顯骨髓纖維組織增生;③骨髓極度活躍(<90%)伴髓系、紅系和巨核系三系增生異常;④外周血單核細胞計數>1×109/L,增生異常的髓系細胞極度浸潤肝脾的患者,提示可能出現MDS。
3.紅細胞增多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本病起病隱匿,常有數月至數年的無癥狀期,常在血常規檢查時被發現。有的病例在出現血栓形成和出血癥狀后才明確診斷。很多癥狀和體征與血容量和血液黏滯度增高有關。最早出現的癥狀常為血液循環障礙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有關癥狀。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皮膚改變:表現為皮膚變紅,特別是顏面、頸部和肢端部位。黏膜充血,呈淡藍色。常見毛細血管擴張,齒齦出血和鼻衄。也見皮膚發紺、紫癜、瘀點、含鐵血黃素沉積,酒渣和匙形甲。50%患者患有水源性瘙癢。可由沐浴或淋浴促發引起瘙癢,灼熱或刺癢感。通常持續30~60min,與水溫無關。也可發生與水無關的瘙癢。血中和皮膚中組胺增高。
2、神經系統:頭痛最為常見,50%病人均有此表現,可伴頭昏、眩暈和耳鳴、疲乏、健忘、肢體麻木、多汗等。嚴重者可出現盲點、復視和視力模糊等視覺異常。也可有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少數患者以腦血管意外為首發表現就診。該組癥狀主要是因紅細胞數增加、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度增高而導致的血管擴張、血流緩慢淤滯和組織缺氧引起的。
3、出血:發生率<10%,主要是由于血管充血、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第3因子減少等,血小板功能紊亂及凝血機制異常導致出血傾向。常見為鼻出血、牙齦出血和皮膚黏膜上的淤點和淤斑。也可表現消化道出血,拔牙后出血、月經量多等。
4、組胺增高:本癥伴顆粒細胞增加,嗜堿粒細胞也增多,后者富含組胺。組胺釋放增加可致消化性潰瘍,故本病患者消化性潰瘍發生率為10%~16%,較正常人高4~5倍,潰瘍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見,可威脅生命。皮膚瘙癢也常見,40%發生在熱水浴之后,10%可伴蕁麻疹。
5、其他:本病因骨髓細胞過度增殖,使核酸代謝過高,血液尿酸濃度升高,少數病人可發生尿酸腎病,表現為尿結石和腎絞痛或痛風性關節炎癥狀。有些病人可發生膽結石、阻塞性黃疸和膽絞痛。最常見的體征是多血引起的面部、鼻、耳、唇、手掌和結膜充血,呈絳紅色,如酒醉狀。視網膜和口腔黏膜也顯示充血。約70%以上患者動脈血壓升高。約75%以上的患者可有脾臟腫大,通常為中、重度腫大,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有一定的鑒別診斷意義。約40%患者可能有肝大,隨疾病的發展,腫大逐漸明顯。
4.紅細胞增多癥應該如何預防
紅細胞增多癥屬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目前尚未有明確的預防措施。紅細胞增多癥起病隱匿,一旦確診要及時治療。
5.紅細胞增多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紅細胞增多癥患者實驗室多次檢查,成年男性紅細胞計數>6.0×1012/L、血紅蛋白>170g/L,成年女性紅細胞計數>5.5×1012/L、血紅蛋白>160g/L,即認為符合紅細胞增多癥。但仍需要進一步檢查可明確紅細胞增多癥的病因和分型。
1、紅細胞:
(1)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增高:多次檢驗紅細胞均>6.0×1012/L(男性)或>5.5×1012/L(女性);血紅蛋白>170g/L(男性)或>160g/L(女性)。
(2)血細胞比容增高:男性≥54%,女性≥50%。患者常在55%~80%。
(3)用51Cr標記法測定血細胞容量大于正常值:男性>36ml/kg,女性>32ml/kg。
(4)紅細胞形態改變:紅細胞形態隨疾病發展而變化,早期紅細胞形態大多正常或輕度大小不均,當疾病發展出現脾臟高度腫大伴活躍髓外造血時,外周血出現有核紅細胞、紅細胞大小、形態不等,可見橢圓、淚滴樣紅細胞和嗜堿點彩樣紅細胞。
(5)紅細胞壽命:隨疾病進度而不同,病初正常或輕度縮短,晚期由于脾臟的髓外造血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增強,紅細胞壽命可縮短。
2、粒細胞:約2/3患者白細胞計數呈中度增高,多在(12~25)×109/L,常有核左移,65%左右病人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增高。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大多增高,而繼發性紅細胞增多患者積分一般均正常。
3、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血小板計數大多高于正常,大多在(400~800)×109/L。可見體積增大、畸形血小板和巨核細胞碎片。血小板壽命輕度縮短,其黏附、聚集及釋放功能均減低,而出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纖維蛋白原含量一般正常。
4、血容量及血液黏滯度:血漿容量一般正常或稍減,總血容量增多及紅細胞容量增多。血液粘滯度增高,可達正常人的5~8倍。
5、骨髓象:
(1)涂片幾乎均顯示細胞高度增生,脂肪顆粒減少,紅、粒、巨核三系均增生,以紅系最為顯著,巨核細胞不僅數量增多而且形態增大。
(2)鐵染色顯示細胞內外鐵降低甚至消失,推測與慢性隱匿出血或鐵利用增加、貯存鐵減少有關。
(3)疾病晚期,可由于合并骨髓纖維細胞增生而呈“干抽”現象,骨髓活檢比涂片檢查更有助于判斷骨髓纖維化的并發癥,用網狀纖維染色法,可以證實10%~20%的患者有纖維組織增加。
6.紅細胞增多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本病患者飲食并無特殊的要求。但本身患有有血壓高、糖尿病的病人,應盡量控制飲食,目的是控制血糖、降低血脂,以減少血栓的發生。飲食上注意以下幾點:
1、控制每日攝入食物的總熱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好。
2、食物的成分應該是低脂肪、適量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
3、高纖維飲食。多選擇如粗糧、蔬菜等食物,利于血糖和血脂的下降及大便的通暢。
4、清淡飲食,每日吃鹽6-8g。
5、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
7.西醫治療紅細胞增多癥的常規方法
針對繼發性獲得性紅細胞增多癥,治療主要從病因入手。針對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治療主要目標是避免和減少血栓事件。其次是避免和延緩疾病進展至骨髓纖維化和急性白血病,因此通常采用的治療措施如下:
1、長期小劑量阿司匹林口服:可以顯著減少血栓事件發生。
2、靜脈放血:既可以迅速降低血紅蛋白水平,又可以能減少長期病患進展至骨髓纖維化和急性白血病。可以采用普通放血或者紅細胞單采技術。靜脈放血不是從根本上解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治療方法,因此需要長期堅持或者聯合其他治療方法。
3、細胞抑制性治療:長期口服羥基脲是最常用的方法,干擾素也可以單獨或者聯合使用。馬利蘭、同位素32P也曾用于減少紅細胞數量,但是長期使用后,患者轉化為骨髓纖維化和急性白血病的風險增高,所以近年來已不推薦使用。近年來研究發現,通過細胞抑制性治療后,如果紅細胞壓積低于45%,將可以顯著減少患者的血栓事件。
4、JAK2抑制劑:由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發病與JAK2通路的活化密切相關,因此近年來針對該通路設計研究的靶向性治療藥物獲得巨大成功,其中最先上市的Ruxolitinib在臨床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療效,不僅使血紅蛋白水平顯著下降,而且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血栓事件風險,從而使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